首页 资讯 苏东坡登临观音山传说

苏东坡登临观音山传说

文|图 淦波

绍圣元年(1094)六月,苏东坡(时年57岁)在安徽当涂县,接第三道謪命:“苏轼,责授建昌军司马,惠州安置,不得签书公事......。”苏轼此时已被降为罪臣,七品官、两学士及相应的俸禄一律取消。

东坡无奈,只得遣苏迨带领其他眷属到宜兴投奔苏迈,自己带领幼子苏过及朝云和两忠仆在两名士兵的押解下转奔惠州,一路风餐露宿,苦不堪言。幸两士兵王告、顾成质朴心善,多方照顾苏家等人,路上还算平安。

不日,抵韶州,拜谒南华寺,作《南华寺》五言诗:

云何见祖师,要识本来面。

亭亭塔中人,问我何所见。

可怜明上座,万法了一电。

饮水既自知,指月无复眩。

我本修行人,三世积精鍊。

中间一念失,受此百年谴。

抠衣礼真相,感动泪雨霰。

借师锡端泉,洗我绮语砚。

十月初,一家人抵达惠州,暂住合江楼,东坡作《十月二日初到惠州》:

仿佛曾游岂梦中,欣然鸡犬识新丰。

吏民惊怪坐何事,父老相携迎此翁。

苏武岂知还漠北,管宁自欲老辽东。

岭南万户皆春色,会有幽人客寓公。

惠州太守詹范及百姓文士等人,待苏轼甚厚,东坡终遇良官福邑,身心略安,作长居惠州打算。

佛印大和尚也及时来信问候:

子瞻中大科,登金门,上玉堂,远于寂寞之滨,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。人生一世间,如白驹之过隙,三二十年功名富贵,转眼成空,何不一笔勾销,寻取自家本来面目!.....昔有问师佛法在何处,师云:在行住坐卧处,着衣吃饭处,疴矢刺撒处,没理没会处,死活不得处。子瞻胸有万卷书,笔下无一点尘,到这地位,不知性命所在,一生聪明,要做什么?

三世诸佛,只是一个血性汉子。子瞻若能脚下承当,把富贵功名贱如泥土,努力向前,珍重,珍重!

道尽了东坡的因缘际会和世事无常。

九旬多的吴复古、陆惟忠结伴千里到惠探视,东坡喜出望外,三好友日夜饮酒喝茶谈道,引土人好奇,齐赞二客重情。

一日,东坡思绪突悟,写《记游松风亭》:

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,纵步松风亭下。足力疲乏,思欲就林止息。望亭宇,尚在木末,意谓是如何得到?良久,忽曰:“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?”由是如挂钩之鱼,忽得解脱。若人悟此,虽兵阵相接,鼓声如雷霆,进则死敌,退则死法,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。

其间,撰《苏氏易传》,言:君子有责于斯世,力能救则救之,力能正则正之。

次年五月,各方均热情送诸地各品种荔枝到东坡新寓,请苏家众人品尝,东坡兴起,命笔:

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杨梅次第新。

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
一时洛阳纸贵,惠州文风渐起,名声外显。

期间,接黄庭坚问候信。

回曰:即日想已达黔中,不审起居何如?风士何似?或云大率似长沙,审尔,亦不甚恶也。惠州已久安之矣。度黔,亦无不可处之道也。闻行囊无一钱,途中颇有知义者,能相济否?某虽未至此,然亦近之矣。水到渠成,不须预虑。......隔绝,书问难继,惟倍祝保爱。不宣。

对庭坚的安慰与勉励之情跃然纸上。

东坡有感于惠人重义有情,遂不顾年迈体弱并带罪之身,鼓动官民整修西湖,广植绿枊。架东新桥,利百姓。见土民缺医少药,亲手于寓所广植苡仁、甘菊、地黄等等,指引土民识别。并与中原名医庞安常书信请教,讨要验方,广利患者。又为广州城引水便民。东坡几乎是日行三善,日积月累,全城齐赞苏学士大德。

一日,得参廖等人结缘,东坡巧遇佛舍利二枚,逐用至爱犀带交换,终成。捧舍利在手中如沐佛光,透体无暇,戒、定、慧齐悟,心生佛身。忆一生际遇,尽力随缘匡正,至善至满。思曰:此宝定要贡至福地宝阁,广泽天下。

某刻,感东莞县资福寺有缘,逐决定亲赠至资福寺了愿。

东坡带上仆人,清晨启程,行至东莞樟木头墟,已日落西山,适逢宽达二十多丈的石马河洪水,舟不能过岸。叹气之中,船夫黄成听其口音,知北方人士,不熟本土,热情邀其二人吃饭住宿,虽饭糙床斜,但真心实意,也了疲烦。清晨早起,只见河对岸,山势雄伟,樟香扑鼻,问船夫此乃何山?船夫曰:飞云顶也!过岸后,东坡谢过船夫,叫上仆人,一起登山。至中午,早已登过飞云顶至笔架山,回望山势雄奇,山下河水滔滔,天空白云轻拂,百鸟齐鸣,声悦抚心。子瞻突有灵感。曰:此山日后定当兴隆,方圆千里以其为荣。随后下山,直奔资福寺。

资福寺方丈祖堂禅师闻讯率全寺上下热情欢迎苏大学士,感念大学士佛心佛意,僧俗共欢,决定将建塔藏宝。双方禅茶交流修佛心得,各有契印。是夜,学士宿停资福寺。次日应僧众诚邀,作《再生柏赞》、《资福寺舍利塔铭》、《资福寺白长老真赞》、《资福寺罗汉阁记》,各文成,全县轰动,广谢大学士。

留连数日,东坡辞别众僧,启程回惠。至石马河边渡口,又见艄公黄成,双方欢喜。黄成略识文字,偶得知来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坡大学士,高兴异常,并诚邀大学士再登山拈霞,东坡朗笑点头,黄成逐将舟交给弟弟,陪同苏二人再次登山。未几,即见山上飞下无数的各色凤凰(红腹锦雉)等围绕在三人周围低飞悦鸣,万花争艳,仿佛进入人间天堂一般,三人惊喜,互相抱拳相贺。忠仆低叹一声曰:可惜此时无纸墨。东坡笑曰:此景只应天上有,不写无妨。留连半日,方下山告辞,各言神奇。

离别时,黄成以山上之罗汉果相赠,苏两人笑纳。

千年后,此山得以菩萨铭之,号:观音山。是山广修文化,四海瞩目,赞声纷起,一时方家纷沓而至,邑地文风随起。海内外八方游人慕名云集,各悟风骚。更因此山浩气荡漾,临者感应,乃华夏族民之高望,也应苏学士千年前之灵愿也。

癸卯年九月初八于法雨台

上一篇爱心捐赠|众一慈善荣誉会长刘小伟向石碣医院捐赠“盆底磁疗仪”设备
下一篇 让“龙商”精神薪火相传

延伸阅读

返回顶部